华体会官方网页登录入口

江西省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报

时间: 2024-02-20 03:41:57 |   作者: 松香树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江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林业部门积极行动,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江西乃至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介绍江西省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与实践,增进国内外对江西省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特发布本公报。

  江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通长江。北部以鄱阳湖及其滨湖平原为主,东部、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和中南部以江南丘陵、山地为主,区域内ECO类型多样,包括陆地、湿地、水域三大自然ECO和农田、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植被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自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13个植被型、22个植被亚型。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由于南北地理跨度较大,南部受到南亚热带气候和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的影响,植被特征表现出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南亚热带特点,热带植物区系成分较多,往北逐渐掺杂出现一些暖温带植物区系成分。在垂直分布上,因海拔高差大而形成较明显的垂直带谱,南部常绿阔叶林分布可达1500米,北部常绿阔叶林一般分布在600-800米,而600-800米以上则慢慢地过渡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然后,依次为山地针叶与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和山顶矮林或山地草甸灌丛。江西主要森林类型可分为:针叶林(包括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山地矮林。此外,还分布有山顶灌丛、灌草丛和低海拔次生灌丛。

  湿地资源较为珍贵。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关于湿地的定义,江西省除水田外,共有内陆滩涂、灌丛沼泽、沼泽地、湖泊水面、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和沟渠等8个地类可归集为湿地,根据全国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的最终结果,面积127.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6%。江西省共有重要湿地46处,面积15.7万公顷。其中国际重要湿地2处(江西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江西鄱阳湖南矶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2处(江西省兴国县潋江国家重要湿地、江西省婺源县饶河源国家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44处,江西省湿地保护率达到62%。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也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和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赖以生存且为数不多的栖息地之一,被誉为“天然大鱼库”“鸟类天堂”“白鹤王国”,鄱阳湖湿地在全球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均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草地、沙地资源特色明显。江西省草地面积8.9万公顷。分为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江西省沙化土地面积6.4万公顷,集中分布在长江南岸、鄱阳湖周边和五河沿岸,分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化耕地。沙化土地植被覆盖类型以乔灌草型为主,灌草型、乔草型次之。

  植物种类多样。已知有高等植物6337种,其中苔藓类植物1141种(含种下等级,下同),石松类和蕨类植物488种,裸子植物36种,被子植物467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林业部门管理的有7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6种,国家Ⅱ级保护73种;列入《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150种(科、属),其中省1级保护4种(科),省2级保护26种(属),省3级保护120种。已知大型线种、毒菌45种、食药兼用菌40种。

  动物物种丰富。已知野生脊椎动物1007种,其中哺乳类105种,鸟类580种,爬行类77种,两栖类40种,鱼类205种,分别为全国同类野生动物种数的16%、40%、20%、14%、5%。已知森林昆虫有2243种。江西省陆生野生动物中,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4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146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有虎(华南亚种,历史分布)、豹、云豹、中华穿山甲、黑麂、豺、梅花鹿(华南亚种)、白鹤、蓝冠噪鹛、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青头潜鸭、金斑喙凤蝶等。境内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每年吸引着70多万只候鸟越冬。据统计,鄱阳湖区记录鸟类463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88种。

  林木遗传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和基础资源。受长期环境条件和人工选育的影响,江西省栽培树种产生了丰富的变异类型。

  林木良种品种多样。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通过审(认)定的主要用材、经济、观赏和木本药材树种的林木良种共计116个,涉及杉木、湿地松、火炬松、油茶、樟树、泡桐、鹅掌楸、枙子等22个树种,其中,通过国家林木品种审定的良种40个,通过省级林木品种审定的良种65个,通过省级林木品种认定的良种11个。用材树种良种26个,包括国家审定1个、省级审定19个、省级认定6个;经济树种良种73个,包括国家审定39个、省级审定31个、省级认定3个;观赏树种良种12个,包括省级审定10个、省级认定2个;其他的还有省级审定的木本药材树种良种5个。

  林业植物新品种优良。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共有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30个,分属刚竹属、樟属、南酸枣属、枫香属、含笑属、山茶属、泡桐属、木犀属、瑞香属、檵木属、枙子属,并引进推广了“娇红1号”“金钰枫香”“炫红杨香”“束花茶花”“泓森槐”等新品种。2016年,首次从美国直接引进的湿地松与火炬松优良家系111个,从美国引进北美橡树并繁育成功,为全省树种结构调整、森林质量提升提供了优良的种植材料。

  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保护重要自然ECO和生物资源、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形成。江西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始于1975年,从赣南九连山、赣西北九岭山和赣东北武夷山三个小型的森林保护区建立至2021年底,江西省已建成国家公园1处(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面积2.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190处,总面积99.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39处、市县级136处;风景名胜区45处,总面积44.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18处、省级27处;森林公园182处,总面积52.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50处、省级120处、市县级12处;湿地公园109处,总面积15.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40处、省级69处;地质公园15处,总面积30万公顷,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10处;世界遗产5处,总面积14.2万公顷。

  自然保护地内ECO和物种得到系统保护。构建了以武夷山脉、南岭山地、罗霄山脉、九岭山脉、怀玉山脉、雩山山脉、鄱阳湖等为重点区域,以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ECO、鄱阳湖自然湿地ECO、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体及重要自然景观、自然文化遗产的自然保护地网络,有效保护了江西省50%以上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30%以上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珍稀极危物种蓝冠噪鹛种群数量从实施保护前的50余只,增加到250余只;珍稀濒危物种野生梅花鹿(华南亚种)种群数量由实施保护前的不足60头,增加到620余头。此外,在鄱阳湖越冬的珍稀濒危物种白鹤由实施保护前的不足百只,增加到4000余只。

  公益林和天然林管护全面加强。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划定生态公益林342.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218.6万公顷,省级123.9万公顷)。补偿标准从2001年的5元/亩•年,增加到2021年的21.5元/亩•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公益林提高到26.5元/亩•年),位居中部省份前列。2016年起,江西省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江西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天然林资源开展全面保护。江西省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天然商品林面积达到214.4万公顷。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得到加强,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维护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保障。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科学规范。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共有129423株古树名木,其中:一级保护古树9110株,二级保护古树21687株,三级保护古树97834株,名木792株。建立了全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了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日常管护和管理。组织制定《古树名木抢救复壮技术规范》,实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积极地推进古树名木主题公园建设,开展“江西树王”评选,编制《江西树王》《江西十大古树》《江西古树故事多》等画册,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上的水准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迁地保护、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江西省生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就地保护的有效补充,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一定效果保护和恢复。

  迁地保护体系逐步建立。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工作的机构有27家。按机构类型划分,植物园3家、树木园2家、种质资源库(圃)3家、公园11家、其他8家。其中,创建于1934年的庐山植物园,为我国第一座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占地面积333.3公顷。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现已建成杜鹃园、松柏区、蕨苑、树木园、温室区、猕猴桃园等17个专类园区,迁地保育植物55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80余种,是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之一;创建于1976年的赣南树木园,面积826.7公顷,现保存保育有赣南及南亚热带地区木本植物1300余种,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树种50余种,江西省重点保护树种90余种;成立于1980年的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南昌植物园,面积124.5公顷,已收集木本植物104科900余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及栽培品种),建有樟科、木兰科、壳斗科等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以及珍稀树木园、竹园、樱花园、松杉园、茶园、油茶园、藤本园等多个植物专类园区,保存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分布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树种60余种,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体系。

  种质资源库及良种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建立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7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7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核心区达1233.3公顷,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0.9万份,其中异地保存库(迁地保存库)面积613公顷,保存种质资源0.9万份,收集保存了油茶、南酸枣、苦楝、杉木、樟树、楠木、南方红豆杉、米槠、青冈、鹅掌楸、檫木、油桐和竹类等一批优良乡土树种、珍稀树种种质资源。同时,江西省已确立国家及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1处,在基地中设立种质资源保护区573.3公顷,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1.5万份,逐步加强了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

  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更规范。江西省积极地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收容救护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均得到较大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点21个,其中,省级1个、市、县(区)20个。近十年来,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点先后救护伤病、受困和执法罚没鸟类等野生动物127种9000余只,其中救护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白头鹤、丹顶鹤、东方白鹳、海南虎斑鳽等共计7种50余只,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灰鹤、小天鹅、普通鵟、东方草鸮、白鹇等共计35种500余只。特别是2018年救护白鹤“爱爱”和2020年救护“赣生”“塔生”“复生”3只东方白鹳幼鸟的感人事迹,得到中央和省内各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取得良好反响,逐步提升了江西良好形象。

  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松材线虫病、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等,其中松材线虫病是森林ECO中最具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被称为松树“癌症”。近年来,江西省持续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控力度,先后组织并且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百日攻坚”行动、“三年攻坚战”和“五年攻坚行动”,并在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等重点生态区域全面打响了松材线虫病防控“保卫战”和“攻坚战”,坚决遏制松材线虫病扩散蔓延。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蔓延态势得到初步遏制,疫情发生县(市、区)数量、发生区内死亡松树数量、发生面积实现“三下降”。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发生面积27.7万公顷,较上年减少2.2万公顷,同比下降7.3%;死亡松树418.9万株,较上年减少52.4万株,同比下降11.1%。分宜县顺利实现拔除疫区目标,月湖区实现全区无疫情;拔除疫点乡镇4个,40个疫点乡镇实现无疫情。江西省还全面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通过完善监测体系,严格落实巡护监测、应急值守、信息报告三项制度,积极开展主动预警工作,有效预防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野猪非洲猪瘟等疫病蔓延,确保了野生动物种群安全。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共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60处,其中国家级监测站27处,省级33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的监测网络。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全力发展油茶、竹、香精香料、森林药材等林业产业,积极推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2021年,成功争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江西省政府共建江西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着力打造全国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江西省主要林产品包括人造板、家具、茶油、木竹制品、林化产品、苗木花卉、森林药材等,其中竹地板、家具、竹制品、茶油、松香、松节油、香料香精、天然冰片、茶皂素等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201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重点打造油茶、竹产业、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等六大林下经济产业;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油茶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大力实施千家油茶种植大户、千万亩高产油茶和千亿元油茶产值的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千工程”;202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快速推进竹产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支持竹产业实施“千亿工程”,不断挖掘林下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动能。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油茶林108万公顷,竹林117.6万公顷,森林药材8.4万公顷,苗木花卉7.4万公顷,金溪、吉水香料香精产业集群在全球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全省林下经济总规模达268.2万公顷,林下经济总产值达2229.7亿元,居全国前列。2021年江西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57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实施森林城市、森林乡村、乡村森林公园、乡村风景林建设,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截至2021年底,江西省共有11个设区市和2个县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全国首个实现设区市“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的省份,76个县(市)获评省级森林城市,1559个行政村获评国家或省级森林乡村,建设乡村森林公园424个、乡村风景林示范点672个。依托江西省优质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和康养产业,建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6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3个、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筑设计企业20个,全国森林康养人家6家,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乡(镇)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70个,初步建成以森林旅游和康养为主产品的旅游目的地。2019-2021年连续举办三届“江西森林旅游节”,向全社会展示了江西省丰富而又独具魅力的绿色生态,带动大量群众走进江西、体验自然,为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提供了新路径。据统计,2021年江西省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游客人数达2.1亿人次,收入1085.8亿元,有力带动了地方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协同推进生态脱贫。坚持把林业发展与山区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积极向脱贫地区倾斜政策和资金,推动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016-2021年,累计向25个脱贫县安排林业投资93亿元,占同期林业资金总量的36%。通过吸纳脱贫户参与造林绿化、扶持发展林业产业等帮扶举措,带动118万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增收,其中选聘23784名脱贫人口为生态护林员,安排2719名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担任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专职护林员和湿地管护人员,辐射带动8万脱贫人口增收。

  积极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加强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慢慢地加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江西省先后出台《江西省森林条例》《江西省林木种子条例》《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江西省森林防火条例》《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江西省森林公园条例》《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江西省公民义务植树条例》《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江西省龙虎山和龟峰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江西省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条例》《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江西省林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江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江西省禁止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办法》《江西省植物检疫办法》《江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办法》《江西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决议》等法规规章,为加强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2021年颁布了全国首部保护候鸟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西省候鸟保护条例》。

  在总结江西抚州市“山长制”、武宁县“林长制”成功经验基础上,201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方面推进林长制的意见》,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组织体系,构建“统筹在省、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成为全国率先全面实施林长制的省份之一。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实施林长制的意见精神,202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完善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加强完善提升江西林长制工作,健全林长巡林、部门协作、考核评价等机制,加强“一长两员”源头管理体系建设,把辖区内所有林业资源合理划定为若干个网格,按照“一个网格对应一名专职护林员,一名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负责管理若干专职护林员”的原则,将责任明确到人到岗、落实到山头地块,真正的完成“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西省林业局联合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17个单位建立了江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凝聚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工作合力。

  积极组织并且开展林业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大科技投入和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开展林业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先后组织并且开展武夷山、怀玉山、武功山、九岭-幕阜山、罗霄山、南岭、鄱阳湖区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区域的生物资源调查,着力摸清全省生物资源本底状况。2004年开展第一次江西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首次查清了全省主要树种种质资源的分布、生长和生存状况,建立了江西省种质资源三级管理体系;2018年开展第二次江西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对47个重点县(市、区)及33个林木良种基地、种质资源库、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林木种质资源做出详细的调查,进一步摸清重点区域林木种质资源种类、重点树种遗传多样性及变异状况、优良种质资源分布等。开展第二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对35个目的物种进行系统而详细的调查,共调查到目的物种34个,资源分布面积21492.8公顷,资源数量318.6万株,其中大树236.6万株。开展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对鄱阳湖区、罗霄山脉、南岭山地、赣抚平原等10个片区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做全面调查。为科学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组织并且开展了全省森林和湿地ECO综合效益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江西省森林和湿地ECO年综合效益达1.5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发现林业有害生物1374种,其中本土有害生物1370种,外来有害生物4种。开展了江西省松材线年启动江西省草地有害生物普查。

  建立林业生物多样性监测制度。组织编制《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计划以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的林业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立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境)调查监测制度,持续开展梅花鹿(华南亚种)、蓝冠噪鹛、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中华穿山甲、金斑喙凤蝶、落叶木莲、资源冷杉、南方铁杉等珍稀动植物种群监测研究,不断健全完善重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档案。建立鄱阳湖湿地ECO监测预警平台,逐步实现对鄱阳湖重要生态区域的覆盖和全天候监测,初步形成鄱阳湖天空地一体化湿地ECO监测体系。从1998年起,连续22年组织并且开展环鄱阳湖越冬候鸟同步调查工作,基本掌握鄱阳湖区重要越冬候鸟的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从2016年开始,逐步扩大调查面积,将五河流域纳入每年的同步调查范围,基本掌握了水鸟资源本底和动态分布情况。为逐步加强迁徙鸟类的保护管理,从2002年开始,每年在遂川县营盘圩千年鸟道和崇义齐云山开展鸟类环志工作。截至2021年底,已环志鸟类227种76895只,为科学制定鸟类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从1994年起,依照国家统一部署,每隔5年开展一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截至2021年底,已先后开展6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工作。建立村、乡、县、市、省五级监测预警网络,江西省共建立了36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70个省级中心测报点,1737个一般中心测报点。

  强化资金项目保障和科技支撑。强化资金统筹,支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生物多样性专项资源调查、监测等相关工作。组建省级林业科学技术创新团队13个,鼓励高校和研究院所参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项目,加强生物多样性人才教育培训。在省内建立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创新平台,其中,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ECO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5个,省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3个,为强化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把加强执法监督作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专项行动,协同推进联合执法,不断的提高执法质量。

  不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建成江西省“一套数”“一套图”的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采取卫星遥感与地面核实相结合的方式,基本实现了森林资源监管全覆盖。江西省林业局联合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出台《江西省林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并在全国率先印发《江西省林业涉刑案件移送案卷》。出台《关于做好我省林业行政执法与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衔接的通知》,切实规范全省林业涉刑违法案件的查处。检察、法院等部门围绕林业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修复等积极探索建立沟通协作机制,鄱阳湖保护区吴城保护管理站联合江西省三级法院(省高院、九江市中院、永修县法院)创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合力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江西省林业局成立执法监督处,10个设区市、73个县(市、区)林业部门设立专门执法机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逐步的提升执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能力。

  持续开展执法专项行动。持续深入开展打击毁林、森林督查、“绿盾”行动、湿地保护、清风行动、松材线虫病疫木集中清理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一体化推进涉林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据统计,2021年度江西省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5812起,处罚5733人,罚款1.4亿元,恢复林地545公顷,补种树木153.7万株。鄱阳湖区越冬候鸟保护工作连续多年实现“三无一杜绝”(即:湖中无天网、无毒饵;路上无非法携带和运输越冬候鸟;餐馆酒店和市场无藏匿、经营、交易和食用越冬候鸟,杜绝严重破坏越冬候鸟资源和湿地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的总体目标。

  江西省林业局、江西省科学技术厅、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林业科普工作的实施建议》,积极地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和科普教育。利用多种活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引导公众热情参加到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世界湿地日”“草原普法宣传月”“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植树节”“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全国防灾减灾日和林业生物灾害防控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日,借助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村庄等地,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成功举办两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向全世界展示了江西人、鸟和谐的美好图景,传递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在更大范围形成了“生态看江西、旅游到江西、观鸟来江西”的良好效应。确定白鹤为“省鸟”,不断掀起人们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热潮。

  创作出一批宣传作品。出版了《彩云里——庐山生态文化寻迹》《江西乡土树种识别与应用》等一大批优秀科普图书,创作了《绿色的邀请》《又见白鹤飞》《大山的情怀》《白鹤之歌》等林业歌曲,摄制了《鄱阳湖》《赣鄱绿韵》《护源使者》等影视作品及唐诗300首中有关鸟类诗词的微视频、中华秋沙鸭宣传片等网络科普宣传视频,启用了“白鹤的故事”“植物的智慧”“百变昆虫”“飞羽秘境”“神奇的植物王国”“珍稀濒危植物之旅”等自然教育课程,努力唤起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热情。现有全国林草科普基地16个、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15所、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11个、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20所、全国生态教育基地8个、初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资源优势的科普体系。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共谋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之道。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白鹤保护国际合作;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共同合作的“鄱阳湖白鹤保护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案例”。与保护国际基金会合作开展鄱阳湖流域淡水健康及湿地保护项目。江西省林业局与国内环境保护组织阿拉善SEE基金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依托鄱阳湖国际观鸟周举办了鄱阳湖湿地候鸟保护国际论坛和碳达峰碳中和企业家论坛,发布了鄱阳湖宣言,共同推进鄱阳湖生态保护。

  江西省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也面临很多挑战,持续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全省林业系统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巩固江西生态优势,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林大哥”的忧虑 下一篇:被谎言掩盖的“世纪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