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官方网页登录入口
您的位置: 首页 > 焊锡原料 > 多元酸

赢创投资中国3D打印医疗植入物初创公司

时间: 2023-11-28 21:28:35 |   作者: 多元酸


  • 总部位于上海的麦递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Meditool)获得赢创在华首笔直接风险投资

  • 麦递途研发的神经和脊柱外科 3D 打印植入物可以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并降低手术风险

  赢创在中国投资了一家以 3D 打印方式生产神经外科和脊柱外科植入物的初创公司——总部在上海的麦递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所持技术可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减少术后检查次数,并降低手术风险。赢创领投该轮融资,融资总额达数百万欧元。

  “这是赢创在中国的第一笔直接投资,也是首次利用今年启动的赢创第二期风险投资基金进行的直接投资,”赢创风险投资负责人 Bernhard Mohr 表示,“这次与麦递途的合作很好地展示了风险投资是如何帮助赢创获取颠覆性技术的。”

  麦递途开发了一套硬件和软件系统,可直接从常规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中读取图像并做处理。随后,系统会生成易于打印的 3D 模型,并发送到打印机上。最后采用赢创的高性能聚合物聚醚醚酮(PEEK)为原材料,通过 3D 打印技术制作植入物。

  “麦递途的技术将直接让我们进一步推进赢创先进原材料在增材制造领域的发展的策略,”赢创增材制造创新增长领域负责人 Thomas Grosse- Puppendahl 说道。“医学领域的应用极具吸引力。我们的高性能聚合物已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植入物材料,且适用于包括牙科在内的其他应用领域。”

  对患者和医生来说,3D 打印的 PEEK 植入物与目前整形外科植入物市场上常规的金属解决方案相比,无疑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3D 打印使定制成为可能。例如,通过 3D 打印技术,能制作一块精准贴合患者头骨的骨板,减少因调整植入物尺寸、形状或位置而造成的额外手术风险。另一方面,PEEK 的导热性比金属差。因此,暴露在高温和低温度的环境中时,可有实际效果的减少患者体内植入物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危险。此外,PEEK 材料具备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对活体组织无害,手术后患者可进行 CT 和MRI 检查。

  “麦递途是 3D 打印PEEK 医疗植入物开发的先驱之一。赢创一直是我们让人信服的原材料合作伙伴。这次的投资将逐步推动公司的发展,助力我们将创新解决方案率先带给中国的患者和医生,然后惠及全世界。”麦递途联合发起人兼首席技术官金晴宇说道。

  “中国是赢创的关键增长市场,也是全世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赢创北亚区总裁柯乐施博士说道,“中国不仅是跨越式技术的摇篮,还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推动着需求的迅速增加。”中国市场是世界上第二大医疗植入物市场,预计年增长率为 10-15%。

  赢创风险投资部门已在中国完成两笔基金投资,麦递途是其第一笔直接投资。麦递途公司的其他投资者还包括中诺创投、晨兴创投和普华资本等。

  赢创风险投资部门在推动赢创变成全球一流的特种化学品公司的进程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帮助公司成功获取颠覆性技术和创新业务模式,并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为此,赢创于 2019 年初推出了第二期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达 1.5 亿欧元。此举使其风险投资基金管理金额增长了一倍多,总额达到 2.5 亿欧元。

  自 2012 年成立以来,赢创风险投资部门(EVC)已完成了超过 25 项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基金投资。EVC 在德国(哈瑙/埃森)、美国(帕西帕尼)和中国(上海)设有办事处, 投资于健康与护理、智能材料、动物营养和特种添加剂领域拥有创新技术并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初创公司。赢创风险投资团队由经验比较丰富的投资经理组成,为被投资企业来提供全面支持。投资范围有早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续融资阶段,投资于单个被投资公司的投资额最高可达 1500 万欧元。

  赢创是全球领先的特种化学品公司。专注特种化工业务、以客户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及倡导信任和绩效的企业文化构成了赢创的战略核心,推动其不断的提高盈利性增长,实现更高的公司价值。此外,赢创的发展还特别得益于其紧密的客户关系与市场领头羊。赢创的业务遍及全球 100 多个国家及地区,员工数量超越 32,000 名。2018 财年,赢创创造了约 133 亿欧元的销售额,盈利(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达 21.5 亿欧元。

  赢创的国际业务分为六个大区,其中北亚区总部在中国上海。2018 年,赢创在北亚区的业务销售额达 19.7 亿欧元。赢创视中国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并为实现业务在中国的持续增长而不断努力。目前,我们在中国有超过 2500 名员工和 10 个生产基地。



上一篇:【安全生产】调度处和信息通信处联合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技能培训 下一篇:纺丝化纤油剂介绍及国内外纺织化纤油剂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