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官方网页登录入口
您的位置: 首页 > 焊锡原料 > 多元酸

赢创改变世界

时间: 2023-11-24 14:20:22 |   作者: 多元酸


  在升级和重构传统化工企业的同时,关注特种化工企业、并推进其导向未来的研发,是藏在转型迷雾之后的一条可行之路。

  化妆品要实现绝对的零添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到真正的零添加,整个行业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在中国本土企业纷纷高调宣布进军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却悄然缓慢步入低谷。

  2015年初,济南警方捣毁6处涉嫌制售假药窝点、查扣500余万粒重金属铬量超标40倍以上的毒胶囊。而这,距离2012年轰动全国的毒胶囊事件仅仅数年。

  就在数日之前,国家药监局公布消息,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因违法添加西地那非(俗称伟哥)等化学物质而被查。而此类违禁行为,早在壮阳类药物中被多次查处过。

  诸多问题死灰复燃,又转瞬遗忘。就像抗生素的滥用和输液泛滥,这些看似不重要的问题,似乎在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和医疗伤害之前,被无端忽视。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2.8万份,数量惊人。这其中,又有多少是源于劣质药品或被忽略的药用辅料而带来的健康伤害呢?

  药用辅料,系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使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是除活性成分以外,在安全性方面已进行了合理的评估,且包含在药物制剂中的物质。

  药用辅料除了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外,还具有增溶、助溶、缓控释等重要功能,是可能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成分。

  然而,直至20世纪50年代前,即使是全球最新的口服药,都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无法控制活性物质在体内释放的时间或位置。随着二战之后高分子材料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一种药用丙烯酸树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较好的定位和缓释效果。其中比较知名的是德国赢创工业集团研发的尤特奇,这种可在不同PH值条件下溶解的包衣材料,能轻松实现智能保护和释放机制,可确保片剂和胶囊中的活性成分在胃肠道中定时定位释放,从而发挥最佳效用。

  而我国药用辅料的生产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目前,我国现代药用辅料的研究和应用依然存在着品种较少、规格不全、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辅药作用其实比较大,但目前国内制药很少考虑到这一块,如果医用辅料具有智能性或者在胃肠道定时定位释放,就能够达到计量少,药效好的效果。比方说肠道疾病,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肠道释放吸收,而很多肠道用药是在胃里打开了,并没有起到效果。上海长宁中心医院赵医生对记者说。

  据统计,中国现有药用辅料生产企业约400家,其中专门干药用辅料生产的企业约90多家,占比仅为23%左右,其他大部分为化工或食品加工公司。面临这种现状,国内药用辅料业亟需做出改变,这需要国内药用辅料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出力,提升整个药辅行业发展水平。

  不过自从2012年曝光了毒胶囊事件之后,人类对于医药辅料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新型药用辅料在国内增速明显,已经远超于以老三样淀粉、糊精、蔗糖为代表的传统药用辅料。根据全国药用辅料专业委员会统计,药用淀粉、糊精、蔗糖近三年平均增幅7%,约为我国药用辅料行业同期平均增幅的1/3,而以微晶纤维素、羟丙纤维素、羧甲淀粉钠、羟丙甲纤维素和交联聚维酮等为代表的新型常用药用辅料的年销售增幅都在20%~30%以上,新型药用辅料替代传统药用辅料趋势明显。

  但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国内大部分中小型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无论是从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来看,都很难全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以下简称新版药品GMP) 》要求。据记者了解,中国新版药品GMP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给予药品生产企业不超过5年的过渡期,并依照产品风险程度,按类别分阶段达到新版药品GMP的要求。

  伴随着新版GMP认证的大限临近,国内医药行业经历大洗牌,一些中小企业会在这次认证过程中淘汰。

  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李佩娟对此认为,新版GMP促进药用辅料行业整合加剧。长期以来,国内制药企业对于药用辅料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多起由于药用辅料引发的药品安全事故。而新版GMP的实施,将使得药企更看重药用辅料的质量上的问题,从而推动了行业发展。

  在我国《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加强新型药用辅料的开发被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发展领域。但记者从卫生计生委员会有关人员处证实,由卫计委和总后卫生部共同牵头实施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专项),除2011年有少量立项,再无辅料项目成立,迄今未成为重点内容。

  最新调研结果为,大中城市的三甲医院消耗的外资品牌药以及国内品牌仿制药80%采用的是进口辅料。近两年,进口辅料的销售平均年增长率在20%左右,明显优于国产辅料。

  无疑,在全球药用辅料领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走在前列,慢慢的变成了世界药用辅料研发和生产的重要基地,且发达国家的药用辅料均由专业化厂家生产,不过类似德国赢创这样世界巨头在中国落户,也促使了国际先进技术在国内落地。

  赢创医药健康大中华区业务总监丁宇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不仅需要好的产品,更需要先进的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赢创已将优质的药用辅料引进中国市场。赢创的优势是在原料药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可为客户提供工艺优化,临床样品的定制生产到商业化放大生产,以帮助国内制药企业加快新产品上市的进程。

  中国的制药工业已经变成全球的第三大市场。此前发布的一份权威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使药品的潜在需求增加,经济发展提升了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购买力。中国药品市场将高速扩容,至2020年的平均增速可达到12%。但是辅料行业的发展不仅是辅料企业的事,更需要整个药品产业链以及政府的共同关注。

  目前中国民生反馈就医难、就医贵等问题,导致政府采购或者医院采购倾向比较便宜的药,这种唯低价倾向将阻碍高端辅料在中国的发展。财经分析师胡津铭对记者反馈。

  而据了解,国家食品药监局也正在积极探索实施药用辅料备案管理制度,克服原有注册管理审批周期长的缺点,加快新辅料和进口辅料的引进和应用。

  今年1至6月,根据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统计,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7.85万辆,同比增长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3.63万辆,同比增长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2.04万辆,同比增长4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1.55万辆,同比增长5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6406辆,同比增长74%。

  显然,这一数据对于国内叫好不叫座的新能源汽车是一例强心剂。但是,这样的成绩值得骄傲吗?也许,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2012年6月中国政府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目标,今年,国内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要达到50万辆;而到2020年,其生产能力要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这意味如果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想要在今年达到当初订立的规划目标,下半年至少还要卖出上半年销量的5倍。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存在着车辆牌照限制和巨额补贴的大城市,一边是消费者对于汽车市场的巨大需求,一边是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可是就是卖不动,这背后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

  在智东西看来,问题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这其中,既关乎技术,也关乎政策、市场和产业。

  抛开汽车外观及车身内部的美观度和舒适度不谈,新能源汽车或者说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在于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与电控系统。但在这些领域,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厂商缺乏成熟的技术支持。

  据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显示,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工艺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日本电池平均能量密度比中国平均水平要高出30%-40%,充电次数也是中国的几倍。目前,后两者控制了全球70%的锂电池市场。

  同时,在车辆的动力总成上(即车辆上产生动力并传递到路面的一系列零部件组件,广义上包括发动机、变速箱、驱动轴、差速器、离合器等),中国至今仍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包括上汽在内的国内汽车厂商只能通过与海外巨头合作、采用共享知识产权的方式研发自己的车型。

  一系列技术上的缺憾,直接反应了到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使用中。有媒体报道显示,此前北京投入到出租车市场的纯电动汽车约为500辆,但目前尚在运营的仅有不到200辆。一方面,这种车型由于车价高而导致份子钱高;另一方面,每天2至3次、每次至少1小时的充电频率耽搁了运营时间。他们比普通出租司机的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更少。在深圳,纯电动出租车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实际上,相比于特斯拉为代表的高技术车型,国内的电动汽车产业似乎再次陷入了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死循环。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前者的价格门槛太高了,同时也拿不到补贴。

  充电难首先是没地方充电。在北京,虽然已建成了1500余个社会公用充电桩,且50%以上分布在四环路以内,但相比巨大的潜在需求依旧稀少。在上海,截至去年年底,新能源车数量和充电桩数量的比例为1:0.32,也远低于去年6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中1:0.64的目标。

  充电难第二是充电速度太慢——最快半个小时,比如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少则1个小时,比如国家电网的高压快速充电桩;多则4至5个小时,这是国内大多数电动汽车家用充电装置的平均水平。

  对于充电桩布局和充电时间的问题,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就认为,考虑到通勤高峰期时间紧张,即使在上班地点10分钟步行范围就有一个公用充电桩,都有可能让人觉得不方便,更不用说还要考虑停车费、充电服务费等成本,以及用户多了以后可能出现的排队,甚至过1至2小时充满电后需要让出位子给其他电动汽车充电,不得不重新找停车位的情况。由于当前电动汽车厂家的电池规格、充电电压和电流各自为战,加上五花八门充电设备,一些电动车用户已经遭遇到了与公共充电桩的匹配问题。同时,上述观点也认为,通过行政命令要求新建住宅,商业和办公区域预留充电位同样无法保证这些充电设施会与充电需求的分布相匹配。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4年,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是比亚迪的秦系列,这款补贴后售价不到15万元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总共卖出了1.47万辆,占据去年7.48万辆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20%;第二名则是4.23万元的双座微型低速纯电动车众泰知豆E20,销量约为7300辆;第三名和第四名分别是北汽的E150 EV纯电动汽车和广汽本田的凯美瑞尊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均不足6000辆。第五名是比亚迪E6,销量为3600辆。

  严格意义上讲,在前五名中只有北汽的E150 EV和比亚迪的E6是真正的新能源汽车,而其之所以能取得这个成绩还与行政部门强力推动的出租车试点有着不小的关系。而对于以比亚迪的秦系列和广汽本田凯美瑞尊瑞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来说,正有越来越多的车主单纯将它们当做纯汽油车来使用,并享受新能源汽车的巨额补贴。

  基于这一担忧,北京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始终仅限于纯电动汽车;而上海虽然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纳入补贴范围内,但在今年1月颁布的新规中也明确规定,车主在申请新能源汽车的免费牌照时必须提供对应的车位和充电桩地址信息——根据上海新能源汽车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市各类新能源车销售10886辆,其中私人用户7656辆,同期国家电网受理的本市住宅小区申请安装专业电表仅1800余件,仅1600户成功投入使用。不少车主在上牌后不充电只烧汽油,违背了上海市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初衷。上述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从环保的角度上看,电动汽车最大的优势便在于零排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不会产生巨大的间接污染。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接近70%的电力来自于燃煤火力发电,超过20%来自于水力发电,核电、风电、气电等合计占比约10%左右。而在美国,气电的占比超过40%,燃煤火力发电不到30%,其余则为核电、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

  尽管中国正在全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建设,但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使得相对廉价的化石能源发电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占据主流。根据国家能源局2014年6月发布的中国电力发展规划,即便到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在理想的情况下也只能达到15%。 如果没有清洁的电力能源,发展电动汽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更糟糕的是,一种新的能源正在试图动摇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哥地位,这便是氢动力。

  去年年底,丰田推出了氢动力汽车Mirai。这款将在今年年内上市、补贴后售价约合27万元人民币的新能源汽车被誉为终极环保汽车,其仅产生能量和水蒸气,且相比锂电池糟糕的充电速度,加氢与加油一样神速。同时,丰田还宣布放弃了约5680项燃料电池汽车专利技术,并包含涉及Mirai的1970项关键技术。丰田此举意在迅速推动氢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并与电动汽车展开竞争。

  有分析认为,与试图颠覆石油巨头的电动汽车不同,氢动力汽车甚至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将几乎遍布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加油站改装成加氢站,反正你在家也加不了这玩意儿,这保障了石油业的利益。

  技术的落后、使用场景的不便,市场的混乱、能源结构的隐忧,让当下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似乎并不在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中发展。但是,在列举种种问题后,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并不认为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没有市场需求,而是消费者仍在等待合适的产品。 而回到开篇那个年销量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宏伟目标,在汽车制造技术上先天不足的中国汽车产业想借电动汽车弯道超车的努力,仍然任重而道远。实际上,对于包括汽车在内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抛弃好高骛远的惯性,回归制造的本质,才是真正崛起的关键。

  9月1日,史上最严格《广告法》来临,却依然在很多行业内存在大量的虚假宣传和不实信息。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源于监管困难或难以自律。比如化妆品等重要行业内,法制意识淡薄,甚至初始目的就是坑蒙拐骗的商业诈骗。在这种法律不可能顾及一切角落的地方,虚假宣传和伪劣产品,几乎就是划上了等号。

  比如曾经喧嚣一时的“微商面膜”,号称高新科技、先进的技术,最终却被曝光:不仅采取了类似传销的上下线销售模式,更是属于低劣三无产品,违法添加过量激素,造成了众多消费者面部肌肤的永久性伤害。

  化妆品行业,品牌多而杂乱、监管难度偏大、市场进出隐蔽迅速,从而一直处于质量监控风险的高发区,行业的负面消息一直就没有断过。

  从多年之前某知名一线护肤品牌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到洗发水查出含有潜在致癌物质二恶烷,品牌化妆品的原料安全问题一直都备受全社会关注。

  “别的国家注重监管原料,中国却注重监管生产。”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监管处处长谢志洁,早在去年的化妆品国际交流论坛上就明确指出,中国化妆品监管重心过于靠近前端,应该建立科学的市场准入和风险管控原则。

  来自特种化工行业巨头德国赢创工业集团的研发专家也指出,真正严谨、科学的化妆品原料的研发和生产,包括对化学和天然物质的研究和提取,都需要进行基于安全性的研究。对宣称的任何功效,都是进行成分分析、药理分析、并且完成体功效测试和配方研制等流程,谨慎、严谨而科学。

  然而,由于化妆品的超额利润诱惑,市场内一直充斥假冒伪劣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对消费者伤害最大的,其实是非正规渠道采购、生产,并且完全不受监管的非法产品。

  针对化妆品市场的过度营销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强监管力度。7月2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目的明确指向化妆品市场所存在的乱象,坚决禁止各种夸大和欺骗性质的化妆品功效宣传。

  根据送审稿,化妆品生产者需对化妆品功效宣称负责,化妆品的功效宣称应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依据可以是相关文献资料或者研究数据。化妆品生产者应当将有关文献资料、研究数据或者功效验证材料,在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网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此外,送审稿还规定,发布虚假化妆品广告的,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暂停销售,并向社会公布。仍然销售该化妆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化妆品,并处以罚款。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纯天然”、“零添加”化妆产品,针对消费者对于化工产品的天生警惕,大打反向品牌优势,一时间,也获得诸多追捧。

  在全民追求安全、自然和回归原本的心理趋势下,这类化妆品牌代表了一部分技术发展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零添加”概念的迅速走红,这一“农本、天然”概念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这类纯天然、零添加的化妆产品,并不一定都经过严格的材料分析,其原料成分的医学成分和医理效果并未经过严格的检验和鉴定。化妆品中的某些天然成分,本来就属于添加物的范畴,而且某些天然成分也可能存在先天性的药理损害性。

  此外,真正全天然、零添加的化妆品,不一定就符合严格的质量监管标准。化妆品要实现绝对的零添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其中面临着严峻的技术考验和成本压力,要做到真正的零添加,整个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重要的是,真正百分之百纯自然、零添加的化妆品,似乎存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无法制造出符合标准的合格产品。比如缺乏了乳化剂,就无法实现油、水之间均匀分散的乳化作用。而缺乏了必要的抗氧剂,化妆品就会迅速变质或失去效用。

  对此,市场上一些化妆品牌是采取了“部分忽略”的宣传策略,将一些必须含有的化妆品原料避而不谈,从而实现虚伪的“零添加”概念。而一些三无产品或非正规厂家产品,则完全放弃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对成分更是胡乱吹嘘。对这些声称不含任何非天然成分的产品,恰恰应该保持最大的警惕。

  提及纯天然和零添加,人们最先浮现的画面,可能是月兔捣药,或植物提取。这种根植于人类漫长农业社会历史的基因记忆,实际上也是不完全科学的。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医学美容抗衰老分会理事、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皮肤激光整形科主任刘永生就曾明确指出,纯植物化妆产品也需谨慎使用,防止不良反应。比如“全天然”的植物精油,也是提炼而来的挥发性芳香物质,主要为萜烯类、醛类、酯类、醇类等成分。

  国际先进的化妆产品研发,并没有追求百分之百的“纯天然”和“零添加”,而是在严格确保质量合格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探寻天然提取物的来源实现相同功效。比如从天然植物油脂中提取脂肪酸,再从天然植物油中提取甘油,进而浓缩得到聚甘油等乳化产品,作为化妆产品必须的乳化剂。或者从阿江榄仁树、檀香籽、姜黄根等多种有效植物中提取有效活性成分,并挖掘其重要的医学效用。

  而天然来源的物质复杂性,恰恰对此类天然原料的生产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多年工艺研究和过程控制水平的特种化学品生产商,才能确保生产出优质的自然类化妆产品。

  目前广泛用于洗发剂的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就是从天然椰油中提取并研发出来的甜菜碱产品,这是一种高浓缩型表面活性剂,温和且纯度高,提供很好的快速发泡特性,不含防腐剂,却不会变质。利用甘油脂肪酸酯产品生产出的乳化剂,依然是被客户所认可的高性能、近乎天然的乳化剂。而以有机改性硅氧烷为基础的乳化剂、化妆品蜡和头发调理剂,也都实现了工业水平上的最高质量标准。

  而最令人注目的是,西方领先化工企业,不仅走在天然提取物研发的前列,甚至开始了活性物领域的探索。

  比如赢创的神经酰胺系列产品,早已通过专利的生物发酵技术,得到连立体化学结构都跟人类皮肤、头发一致的神经酰胺产品。而神经酰胺作为天然存在于人体皮肤之类的一种脂类,在表皮角质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皮肤屏障修复维护以及保湿功效。

  自走出洪荒开始探索世界,人类就逐步学会了分析并使用自然物质和元素,为日常生活提供各种先进材料。科学与文明,始终是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核心手段。

  微观层面来说,如今化工产品早已渗入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衣食住行,无论哪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工产业。甚至连最基本的食物大米,在2007年发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里,都被允许添加包括防腐剂在内的三种添加剂:淀粉磷酸酯钠、双乙酸钠、脱乙酰甲壳素,以实现增稠和防腐的作用。

  而从宏观层面来看,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发布的《2014年化工运行情况》则肯定了化工行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据《情况》显示,2014年我国化工行业生产总体呈增长趋势,全行业累计同比增长10.4%,占全国工业的6.8%。其中大部分行业又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比如甲醇2014年产量为3740.7吨,增长26.2%;合成材料2014年产量为1.15亿吨,增长7.9%。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化工行业稳步推进转型升级,生产稳步增长,市场供应总体稳定。而在更早先时候,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史献平在作《十二五化工新材料战略研究》报告时进一步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将达到349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

  化学工业的进步,一直和人类掌握并运用自然物质的能力水平同步。但对于物质的使用和加工,始终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也给化工产业提出极高的安全要求。

  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化工行业作为重点产业,成为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部分。这对于正处在转型关口的化工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产业提档升级也将迎来新的契机。

  在中国变成全球制造业大国之后,其作为市场竞争力的产能优势,早已不言而喻。但中国的化工行业仍然面临严峻现实。尤其在体现国家实力和科技含量高的特种化工领域,中国企业明显竞争乏力。

  在化工行业总产值上实现飞跃的同时,仍然也有另一些数据在警示着我们: 差距仍然存在。比如我国2014年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仅为63%,在许多稀缺的产品上仍依赖进口。这是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在化工材料峰会上披露的产业数据,他指出:“(我国特种化工)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世界第一的产能背后,还埋藏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安全管理漏洞。一份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基础有机化工原料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的报告显示,在中国工业企业发生的生产事故中,化工企业占比高达30%以上。

  一方面,先进与落后产能并存,低端产业大量重复建设,中高端产业存在缺口,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浓厚的化工阴云却笼罩在每个国民心头。漳州PX(对二甲苯)化工企业爆炸事件,和此前涉及多地的PX事件,都在提醒人们:化工产业的自我完善以及改造升级已经迫在眉睫。而拨开迷雾,转型升级之路又在何方?

  欧美国家大多选择用严格的法规领头,以不断发展的现代技术和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把化工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的危害性降到最低。早在上个世纪,欧盟就制定了正式的“关于防止危险物质重大事故危害的指令”,对化工企业采取强制性的安全监管措施。那么对于中国来说,这样一条法律先行、技术跟上的道路是否行得通?又是否会有其他更为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类仅仅使用“洋油”、“肥皂”等基础化工产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信息、航空、能源、生物、汽车等诸多高新科技产业,大量使用具有高性能指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型化工材料,如各种尖端、专业的特种涂料、橡胶、树脂和中间体等等,传统的中国化工企业已难以满足其高精尖、极其琐细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政府、相关企业将眼光落在了特种化工上。在升级和重构传统化工企业的同时,关注特种化工企业、并推进其导向未来的研发,是藏在转型迷雾之后的一条可行之路。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历史背景下,把握机遇、自主创新,成为特种化工和新材料发展的重要主题。新产品、新行业和新材料,都对特种化工提出了全新的苛刻要求。

  旨在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已经进入战略实施期,诸多行业正借此历史机遇谋求全面发展。其中,特种化工和高新材料一起被列为十大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成为绿色升级、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三大方向之中的重要部分。

  根据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的介绍,国家将在“十三五”期间,加强新材料产业的顶层设计,推出促进新材料发展的专项政策,重点关注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化工新材料发展,最终实现高性能特种化工新材料的产业化,培育中高端特种化工产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企业和研发基地。

  目前,我国特种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着品类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创新能力弱的两大突出矛盾和挑战,而后者又是解决现下转型难题的关键所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润生指出,中国化工资源配置错位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低端产品泛滥,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中国石化产业面对的最大挑战,在于创新技术供给不足。”德勤中国化工行业主管合伙人观洋说。

  为此,中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特种化工企业进入市场。比如全球著名的特种化工企业德国赢创工业集团,早已在中国大规模产业布局,实现重要产品的国内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基地和产业架构的优化发展。

  就在中国天津港特大爆炸之前数天,8月7日,德国乌丁根一家年产10.7万吨硫酸盐法钛白粉(二氧化钛)的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却仅仅造成12人受伤。而8月14日,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一家石油化工厂发生系列大爆炸,却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应当说,在特种化工产业,欧美先进国家无论是在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还是在生产控制和安全管理方面,都同时远远领先于中国化工企业。

  “最重要的是,欧盟的法律法规,得到了最严格的执行和监督。”一位未透露姓名的危险品经销商指出,中国拥有同样严格的安全监管法律,却在的影响下,人为地严重违规,使得法规形如虚设。

  更重要的是,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国外化工企业将更多的资源都投放在特种化工产品和新材料的科研研发上。

  以赢创为例,在持续巨额资金投入研发,保持其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地位之外,不断拓展创新的新材料应用范围。目前,该公司每年的研发资金投入大约在4亿欧元左右,并且以每年9%的速度持续递增。

  为此,赢创构建了上下协同,内外融合、全球一体的创新体系。集团总部设有Creavis战略创新部门,专注于“市场驱动”的中长期战略研发,资金纳入集团总部预算,约占全部研发投入的20%;此外,赢创的三大业务部还分别设有独立于技术服务团队的专门研发团队,聚焦于“客户驱动”的新产品、新应用的开发和改进,资金约占全部研发投入的80%。

  更为中国企业值得借鉴的是,国外化工企业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新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寻求在战略体系、创新管理和创业投资等方面的未来战略性创新。

  据赢创首席创新官Peter Nagler博士介绍,该公司早就致力于化石燃料和单一种类再生资源之外的技术研发,甚至开始努力探索能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作为生产原料的第三代生物技术。据悉,赢创的战略创新部门Creavis实验室已成功利用生物技术方法从合成气研发出羟基异丁酸(2-HIBA),而这种合成气,其实就是从废物流中提取的一种再生资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国外先进化工企业的全面对比中,中国企业的竞争劣势尚且十分明显。但随着“2025中国制造”和“十三五”规划的全面推行,相信中国化工企业能够迎难而上,实现快速发展。

  一个还停留于车身重就是质量好的国度,一个超越欧美的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一个时刻诞生发布会PPT版汽车的神话热土。时代的喧哗,和中国有缘,却和汽车工业无缘。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在中国本土企业纷纷高调宣布进军互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却悄然缓慢步入低谷。2015年7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51.80万辆和150.30万辆,环比下降17.99%和16.64%。不仅延续了此前连续双降的下滑趋势,而且降幅之大超过了预期。

  就在7月底,中国科技和媒体界又被一辆名为游侠的新能源汽车震惊到瞠目结舌。这款仅仅由数十人团队、耗时一年就宣布推出的电动汽车,由于在某些方面和特斯拉不可避免的相似性,以及超乎常识地跳过了汽车研发技术的积累,而被业界广泛围观。

  不仅仅是游侠汽车,其他新车企业也蜂拥而至,乐视、博泰、阿里巴巴、腾讯和蔚来等多家企业都已制定了汽车产业计划。但同时,国内汽车厂商却普遍陷入增速放缓、后劲乏力的困境。

  历尽几十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化和自主化历程,如今也依然处于不温不火的现实困境,只有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数字依旧强劲。以新能源汽车厂商比亚迪来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22987辆,同比增长203.8%。其中,比亚迪秦的销量更是一骑绝尘,仅6月份就高达4015辆,同比增长280.6%。

  对车身结构和材料质量的误认识,或许是中国汽车工业需要面临的最大意识难题。

  在全球汽车工业早已步入“无人化”驾驶技术的新兴时代,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还停留于通过钢板厚度来判断汽车质量的原始意识时代。而在领先的汽车厂商那里,对汽车轻量化的研发和创新,早已走入量产阶段。

  “轻量化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轻量化是优化设计,合理选材、先进的成形技术等各种专业优势的集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马鸣图教授说。

  就在不久前,知名汽车厂商福特宣布,通过多年研发储备,福特将投放多项“轻量化”技术到汽车生产制造之中。而丰田、大众等知名厂商,则在更早的时间就曾经宣布,全面实现汽车研发和制造的轻量化、模块化转型。

  这其中,新款奔驰Smart Fortwo的创新更是令人瞩目。其汽车顶棚,使用了先进的蜂窝夹层结构,并采用了最新的聚氨酯泡沫塑料,重量减轻了30%,却保持了同样的强度和抗弯刚度。

  更为重要的车身主要部件,目前各大厂商普遍采用碳纤维材料来达到轻量化的需求。作为一款耳熟能详的高新科技材料,碳纤维具有非同一般的强度。这种同时具备碳材料抗拉强度和纤维柔软可加工性的材料,恰恰满足了汽车厂商对于车身材料的苛刻要求。

  除此之外,国外汽车轻量化技术的主要措施,已经发展到了结构设计和分析,并且已经融合到了汽车设计的前期。比如,德国赢创工业集团所研发的一种名为“ROHACELL”的碳纤维夹层结构芯材,已经实现了碳纤维材料在结构成型上的进一步突破。这种全新的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夹层结构,被称为“碳纤维三明治”结构,却提高了碳纤维材料10%的断裂延伸率和抗冲击强度,通过了航空公司极为苛刻的飞机技术考核,已经成功在波音787和空中客车350机型得到应用。下一步,此类新兴材料和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生产当中。

  除了碳纤维材料之外,铝、镁、高强度钢、复合材料、塑料、MuCell材料、生物材料以及硼钢等多种轻型材料,都在汽车制造中获得应用。同为赢创的PLEXIGLAS宝克力材料产品,仅车窗部位,就能实现减重近50%。

  汽车的环保化,包括了新能源、新技术和新材料等全方位的绿色、高效、低能耗追求。目前围绕汽车新能源的技术方向,国际先进新能源汽车厂商,都投以数十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用于高效电池的研发。

  但更重要的,是追求全面环保目标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汽车部件如何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安全轻量,都是全面发展的重点科技领域。中国作为全球第一汽车市场和能源消耗大国,实现节能减排效率的提升,具有无比重大的环保意义。

  比如,自2010年以来,中国就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轮胎产能投资最大基地,世界十大轮胎公司都相继宣布在中国新建、扩建轮胎项目。但根据“2013年中国轮胎产业报告”的数据,中国在轮胎重要原材料白炭黑等产业,与世界中等水准相比有较大差距。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居多,只能用来制造中低端轮胎产品。

  目前,中国绿色高端轮胎生产所需的高分散白炭黑等产品,大多来自于像德国赢创等世界知名化工企业,并已实现了本土化生产。此外,他们还加快了应用于绿色轮胎的更为先进、环保的二氧化硅-硅烷综合解决方案的推广步伐。只有整体材料进步带来的可观的能耗节约,才能获得全面的环保效果。

  中国有6亿人及1/4的国土面积,正在遭受着无所不在的雾霾天气,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又迫使环保问题再次升温。汽车企业将全面针对选材等技术革新,才将获得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及赢得更多的消费市场。

  “未来汽车的概念,无论是制造材料还是设计体系,很可能都会发生根本性地变革和进步。再过10年,我们所看到的汽车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它的制造工艺和体系会完全改变。” 智能产业专家陈根对记者表示。

  2015年,中国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旨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在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在专业汽车研发人员看来,未来中国汽车的产业方向,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趋势。汽车工业的轻量化和新能源方向,代表了中国整体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的体现,不是简简单单架构一个安卓用户平台,就可以说实现了汽车未来科技化。

  要实现汽车的轻量化发展,起码要实现这样几大方面的全面进步:汽车车型的持续优化,如何在保证乘坐空间的前提下,提升整车结构强度,同时降低耗材用量;先进的汽车机构设计,如何提升汽车局部的应力和强度;高新材料的研发和进步,各种铝镁合金、复合陶瓷、高强度塑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等等。

  而这些材料的背后,却是一整个国家的材料科技和科研生产力的体现,从材料科技的研发、到计算机设计、再到工业制造,每一个细节都是全套工业体系的支撑。

  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所长康明博士指出,汽车产业,名副其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研水平的整体反映。

  “汽车是多种材料的复合体,我们追求的是把正确的材料用在正确的地方。我国车用先进材料的应用比例和水平,相对国外领先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要本着基础研究、先行开发和商品开发的模式,开展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实现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康明说。



上一篇:逾越化学鸿沟引领夸姣未来:赢创全新品牌宣传片全球首映中! 下一篇:纺丝化纤油剂介绍及国内外纺织化纤油剂发展现状